供稿:黎福盈、郭梓钰 审核:侯妙乐、谷天硕、孙子衿
2025年6月18日,测绘学院建筑遗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第二党支部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会议室召开“‘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行动计划暨红色“1+1”共建活动启动仪式。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第二党支部书记、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张涛,党员高梅、江凌、胡睿、王丹意、蒋妍等代表出席活动;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党委副书记谷天硕、副院长侯妙乐携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12人共同参与此次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谷天硕、侯妙乐及参加学生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双方介绍了参会人员,并回顾了双方支部连续三年的合作历程,期待未来合作再上新台阶。
张涛首先介绍本次合作的重点,新一年度实践活动将继续聚焦北京中轴线。他指出,随着2024年7月中轴线成功申遗,实践重心已从前期的数字化采集、虚拟修复,战略性转向文物预防性保护及文物评估监测系统建设。张涛强调,申遗成功意味着更高的保护要求,亟需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主动防护。他期望测绘学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构建高精度监测网络、开发智能评估预警平台等方面提供关键支撑,为守护好这份世界遗产贡献力量。
谷天硕在启动会上强调此次合作意义重大。他指出,校方与考古研究院实践项目的合作是互利共赢之举,不仅为中轴线预防性保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宝贵平台。他倡导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成长”,并寄语参与学生:“需克服困难,积极投入,珍惜锻炼机会”,期望大家通过这一高要求实践,培养科研思维,锻炼科研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侯妙乐教授继张涛老师明确中轴线实践聚焦“预防性保护”与“监测系统”,以及谷天硕书记强调合作“互利共赢”与“实践育人”后,进一步阐述了科研愿景。她表示实践团将紧密围绕不同应用场景动态调整研究关注点,确保技术应用的精准性。通过这种紧密结合实际需求的科研实践,不仅服务于遗产保护一线,更能驱动深度科研学习,促进多学科交叉,最终孵化出具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为中轴线可持续保护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实现科研育人的双重目标。
接着,实践团代表孙英魁同学对上届万宁桥实践活动成果进行汇报。实践团围绕时空环境赋存与知识图谱构建、病害调查与分析、万宁桥虚拟复原与展示等内容展开研究,通过13次线上会议和多次现场实践,取得了包括知识图谱、三维复原模型、病害数据集等在内的丰硕成果。
本次会议最终敲定年度工作重点:双方将强化保障与联络机制,着力深化在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的合作,目标实现“助力申遗-展览展示-预防性保护”全链条衔接。学生将分组承担包括石碑数字化在内的多项核心任务。会议着重强调了现场数据采集的安全规范,要求务必落实到位。与会教师一致表示将通力协作,确保实践项目高效、安全推进。
此次活动是一次多学科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探索。活动实现了党性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将为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让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首都文化的深厚滋养。自“‘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测绘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文物保护修缮、内涵挖掘、活化利用等方面成绩斐然。未来,在该计划的引领下,必将有更多测绘青年学子投身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守护,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绚丽篇章。